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烟台站长网 (https://www.0535zz.com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站长百科 > 正文

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发布时间:2018-03-11 16:20:29 所属栏目:站长百科 来源:新榜
导读:而这些咋咋呼呼的人,却不是豆瓣的典型用户,更无法诠释豆瓣精神角落的涵义。真正的豆瓣er,不喜热闹、不爱八卦,只是在一旁默默丧着,直到天昏地暗。这些经常曝光的业务部门,也并不属于豆瓣的营收线,基本不太耗费公司的人力、物力。 在这个没有新闻的周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 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 

  而这些咋咋呼呼的人,却不是豆瓣的典型用户,更无法诠释豆瓣“精神角落”的涵义。真正的豆瓣er,不喜热闹、不爱八卦,只是在一旁默默“丧”着,直到天昏地暗。这些经常曝光的业务部门,也并不属于豆瓣的营收线,基本不太耗费公司的人力、物力。

  在这个没有新闻的周年纪念日,我们不妨来谈谈大龄文艺青年豆瓣的死与生。

  

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 

  豆瓣鹅,怎么就“毫无价值”了

  “中文网站圈里面最没价值的两群用户莫过于豆瓣和 AcFun 的用户群。”2017年7月,新浪微博 CEO 王高飞写了这么一句话。虽然只是引用,却被不少豆瓣er穷追猛打。在他们看来,豆瓣用户只是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价值观,并非毫无价值。

  这群“与世无争、自己跟自己玩”的豆瓣鹅,似乎并不了解人们口中的“用户价值”是什么——它几乎等同于“商业价值”。你必须通过某些渠道,把“用户价值”转化成“商业价值”。

  

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 

  靠爱供养,是不可能的。目前来看,用户无非通过三种方式发光发热:要么充当流量数字,要么产出有价值的内容,要么付费能力够强。

  豆瓣用户做到了哪一点呢?不妨回顾一下豆瓣产品发展史。

  2011年,豆瓣获得第三轮5000万美元融资,同时开始满腔热血进军移动互联网。

  豆瓣自诞生以来就是个兴趣社区,阿北清晰地认识到电影、音乐、图书等是分离的,它们只不过是通过Web互联网的“超链接”连接起来。彼时豆瓣6岁,电影图书导购还是主要的商业模式。因此拆分各功能,深入产业上下游、单点突破成为豆瓣产品规划的核心思想。

  

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 

  事实证明,这让豆瓣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。在连续做死了十几个产品后,豆瓣终于在2014年8月推出了整合的豆瓣App。然而此时外部环境已然改变,豆瓣内部的用户分裂也进一步加剧了。

  根据产品功能和使用频次的不同,社区出现了三波豆瓣鹅:评分用户、小组用户、广播用户。它们开始发挥上述提到的三种用户价值,既流量价值、内容价值和钱的价值。

  评分用户,保证了豆瓣屹立不倒。

 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,评分用户流量价值的体现,不在于今日头条那样庞大用户基数,而在于豆瓣已经成为一种符号,时不时在新闻媒体上刷存在感。这几年能推豆瓣上热搜的,无非几个方面:

  1、烂片碰瓷。比如《纯洁心灵·逐梦演艺圈》这个豆瓣评分2.1的戏精。又比如更早些时候,人民日报也发文称“恶评伤害电影产业”——这也算一种碰瓷吧?

  2、“水军”以假乱真。早期还有很多人通过P形、C形以及豆瓣账号来区分水军,现在饭圈已经有完善的养号机制,注册满一年,有短评的账号才有刷分资格。绝大多数人,已经分不清水军和普通用户了。

  3、一星运动。去年某大V新书在豆瓣请水军,被豆瓣鹅发现后反扑怒打一星,史称“一星运动”。因为掺杂太多感情因素,评分早已没有参考价值。

  

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 

  不过,根据阿北那篇著名的《豆瓣评分八问》,水军对评分的影响微乎其微。事实上更令老用户忧虑的是,豆瓣越来越大众化了。有人统计出,豆瓣Top250里,2000年以后的新片越来越多;有人长期跟踪一部经典好片,为其越来越低的得分而不平。

  小组用户成就了豆瓣,却越来越没价值。

  产品冷启动,总会找一些代表性的种子用户。知乎拉拢的是互联网、商界大V,以及程序员等专业人员。而豆瓣则倾向于笼络中小V和学生党,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动机更单纯,也更有时间精力维护。

  早期豆瓣比较大的小组,如“父母皆祸害”、“假装情侣”等,都是由学生发起。他们的参与感很强,可随着用户年龄渐长,这些小组逐渐没了人气。甚至在同一个组内,很多人也是各玩各的。诸如租房、征稿这些小组,已经变成一个信息工具,其作用和58没有什么两样。

  究其原因,还是兴趣社区这种形态已经老了。比起“精神角落”,豆瓣小组可能更像临时讨论的地方,新人、旧人来来往往。这种形式的讨论依然有价值,否则天涯、猫扑、百度贴吧不会那么长寿,但它的价值已经极其有限了。

  广播用户最有价值,却惨遭微信“挖墙脚”。

  时间倒回到2010年,彼时知乎还没成立,很多人已经可以顶着“豆瓣红人”的title到处走了。南笙、咪蒙、张佳玮……这些在别处混得风生水起的大V,曾经都是豆瓣的重度用户。

  他们不只是把豆瓣当成评分工具,也不是某几个小组的匆匆过客,而是长久地驻扎在豆瓣。他们在上面写日记、发广播,是真正把豆瓣当成“精神角落”的一小撮人。

  有人总结,早期想在豆瓣红,就要靠“日记,广播,相册”三板斧。为什么?因为这正是类似新浪微博的机制。冷冰冰的评分不能代表什么,只有靠这些才能表达观点、抒发感情。一个ID才得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
  

曾孕育了咪蒙,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?豆瓣13周年记

 

  不要小瞧这群“无病呻吟”的文艺青年。他们擅长书写的领域,情感、影视、图书都是大类,可以说是人性刚需。可他们为何没有起作用?因为微信公众号,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内容创作者。当他们有更赚钱的选择时,免不了逃离原来的圈子。

(编辑:烟台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